唐敖庆 (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唐敖庆(1915 11.18 - 2008 07.15),江苏宜兴人,物理化学家,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唐敖庆专长物理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化学,特别是量子化学。有关分子内旋转、高分子化学反应统计理论、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及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等研究成果,均受到国家奖励。其中,与其研究集体关于“配位场理论”的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与其研究集体合作出版《配位场理论(方法、英文版)》等8部学术专著。2020年11月18日,“唐敖庆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唐敖庆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计算复杂分子旋转能量变化规律“势能函数公式”,为从结构上改变物质性能提供了比较可靠依据;1955年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
20世纪60年代初以化学键理论的重要分支-配位场理论这一科学前沿课题研究,带领其研究集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造性地发展完善了配位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此项成果被1966年北京国际暑期物理讨论会评为十项优秀成果之一,讨论会认为这项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配位场理论,为发展化学工业催化剂和受激光发射的科学技术提供了性的理论依据”。
20世纪70年代与合作者共同着手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系统研究,提出了本征多项式的计算、分子轨道系数计算、对称性约化三条定理,使繁复的量子化学计算简化为形式计算,这一量子化学形式体系,不论就计算还是对有关实验现象的解释,均表达为概括性高、含义直观、简便易行的分子图形的推理形式。
20世纪80年代后,致力于硼、碳原子簇的化学键和结果规则研究,提出了硼—碳原子簇结构的拓扑共轭关系,阐明其化学键特征和结构规则,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
人物评价
唐老是科教战线的领导者,在领导科学基金委工作期间,他尊重科学家的主体地位,以战略科学家的开阔视野、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发展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建设、繁荣中国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姚建年院士评)
作为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研究的奠基人,唐敖庆先生为中国科研事业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矢志不渝、自强不息的开拓者,唐敖庆先生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奉献情怀为世人留下了光辉典范。唐敖庆先生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的光辉业绩和历史贡献,永远值得铭记。纪念唐敖庆先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先生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治教精神,就是要弘扬先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就是要传承先生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吉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评)
唐敖庆先生对科学界、教育界、化学学科的卓越贡献。唐敖庆先生的一生是一面旗帜,彰显他为教育科学卓越的成就,彰显他的崇高思想和品德,他的身上真正达到了道德和文章的最完美的统一,学习唐敖庆先生的思想和品格就是更好地继承他的精神,推进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吉林大学原校长伍卓群教授评)
他潜心科研,勇攀科学高峰,在化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作为知名大学的校长、名誉校长,他治校有方、尊师爱生,为吉林大学的发展与建设鞠躬尽瘁;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爱国敬业,饱含赤子情怀,为中国的教育科技事业奉献终生,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吉林大学评)
唐敖庆星
2020年11月18日,由何梁何利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吉林大学联合主办的“唐敖庆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浩瀚星河中再添一颗以中国科学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该小行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5月19日发现、国际编号为218914号。2019年5月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推荐命名“唐敖庆星”,并于2020年1月9日荣获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其正式命名为“唐敖庆星”,以表彰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一任主任、吉林大学原校长唐敖庆在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特此申明:
此文内容及图片都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9-15 09:15 , Processed in 0.0385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